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绝世天府【颜山孝水】博山传统村落记忆|朱家庄村-博山发布

2015-01-03 全部文章 677
【颜山孝水】博山传统村落记忆|朱家庄村-博山发布

朱家庄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罗山之阳。位于博山区城东南18公里,洪(洪山口)崮(崮山)公路从村东穿行。古为一个自然村,自人民公社化后,按居住方位划分为朱家东、南、西、北四个行政村。全村1800户,5056人,以丁、郑、尹、赵、翟等姓居多。
朱家庄的立村年代久远,相传在紫罗山前西南荆栏处,朱姓多人在此居住,故称朱家庄。冯溪但后来朱姓逐渐消失。后因战乱及水源紧缺迁入现址。据《丁氏族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1375)由冀州枣强迁入淄川县道凯庄,洪武八年又迁入颜神镇安居。”“六世应振,字简廷,郡庠生,自八陡迁居朱家庄”姚皓焱。又据《郑氏族谱》记载,始祖十公郑禄自元朝延佑年间迁居邀兔崖村,七世思慕在明弘治迁入朱家庄,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颜神镇志》记载至1734年的博山立县后,朱家庄先后称为“朱庄”“朱庄社”“朱庄镇”。新中国建立后,归属博山县夏庄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分别属于郭庄公社、北博山公社、北博山乡、北博山镇和博山镇至今。

(朱家庄村全景)
朱家庄自古至今以农为主,地形北高、东南缓、西低查克·诺里斯,是一块肥沃宽阔的优质土地,俗称“横抱熟川”。很久以前,这个古老的村庄就是博山南部山区比较繁华的商埠村。清朝光绪年间村民尹在绅创建的“博聚栈”商行,成为鲁中山区较大的土特产经营商家。近至青岛,远至新疆,采购商络绎不绝,堪称经商大亨。
朱家庄的村落之古老,须从古建筑叙起。庄南的三皇庙,是一座享有盛名的古庙,坐落于青龙山和白虎山之间,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原有庙堂两间,规模甚小妹不要怕小,明朝嘉靖年间重修,扩建三皇大殿,新修东西配房、钟鼓楼、白衣阁等。据《重修三皇庙》石碑记载:“清朝乾隆四年,住持道人王来素多方筹措资金,在后院建起皆二层的三清阁、文昌、吕祖阁、东西角楼及观景台。”庙前有影壁墙、虎皮松、古柏二株等,整体布局合理,配套齐全。曾被市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近代现代纪念性古建筑保护单位”。还有接官厅、石阁子、观音堂、八角琉璃墨池、增福庙、石板老街、浮云桥等景点分布村中。驰名的古树名木、古庙、古桥、古街、古文化见证了村庄的古老文明。
村西入口处,现博沂公路之东,有座古今沿用的石桥,名曰“大湾崖”桥,道人王来素所修。桥墩厚重坚固,桥身巨大条石垒砌。金丝河上游之水流经桥下。东行二里许,紫罗山的三皇庙矗立眼前。庙前的影壁墙长8.4米,高7米,由三块影壁相依合成郑多恩,中间高,两侧低并对称曹迎明。侧壁高4米,长2.5米,四角分别由12块三角形的蝙蝠砖雕图等装饰,顶部青瓦披挂滴水收尾。大门也别具一格,两只对视石狮镶嵌于大门框中,显得格外神威。
古柏。原东西二株,西株近年枯死,仅有东株,株高15米,胸围2.2米,冠幅12平方米。虎皮松。植于后院,高20米,胸围2.6米,冠围40平方米,根深叶茂,树皮呈鳞片状,芳香入鼻。《续修博山县志》记载:“三皇庙内有松树一颗,高数丈,周合围,亦道人王来素募得植也……”已故林业专家刘汝墨1975年对此树考证,并著文“凤毛麟角”刊登在《淄博日报》上,称此树为山东之冠。

(村内老街石板路)
三清阁相思十诫。《续修博山县志》记载:“朱家庄三皇庙建有三阁,皆二层……”三清阁高15米,长17米,宽6米,墙厚1.5米,砖石结构。东西两侧各建文昌、吕祖二阁。对角楼、观景台列三清阁东西南角,远眺望景,视野开阔。三清阁台阶下一残碑记载:“清朝乾隆三十七年,道人王来素在后院建三阁……”
今人马传政曾以诗志之:“影壁仰观大,古钟送远声。阁楼危且古,松柏老还青。经送山音响,香燃紫气腾。殿前读碑罢,思古惹幽情。”出庙北行一里入庄,经石阁见“接官厅”。石阁高8米,长10米,宽5米,方块青石砌体,券式拱门,易看守红谷皮具。毁于1964年。接官厅:南屋三间,长8米,宽4米,砖石结构,小瓦披挂。旧时为接待各路官员而建。
石板老街坐落在繁华闹区十字路口,南北走向,三里有余的石板街始于足下,庄内老街用青石板铺就。街中间用宽0.6米,长多则1米,少则半米不等的长条石铺成“1”字形,两边由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乱石配补铺平。伴随历史沧桑,老街石板已磨得光滑如镜。
古井位于十字路以东,俗称“官井”,有上下二井,井名无据考证。下官井又称“大井”,人工开凿,深16米,井口直径2米,方形云荒只如初见,常年井绳磨出了深为3-4厘米的槽沟,充分印证了井的古老。古井四周半径50米左右,水井分布较多,如龙王井、崖头井、上官井、新井、酒店井等。
八角琉璃池位于村中十字路口东,系按八角形状修建关婷娜三围,造型美观,亦称“墨池”。十三层料石垒砌,池壁雕有龙头泉眼,泉水自龙头涌出入池,水满自溢。今因垃圾填埋,又毁于水泥路下,无识真面目了。
八角琉璃池上端有一桥称浮云桥,桥下洞又称老虎洞。雨过天晴后安信爱,雾气升腾,洞口喷出袅袅青云,漫于桥上,浮飘上空。乡人对旧景以民谣诵之:“大官井四方形,庵子台阶十三层,八角池十三级,浮云桥十三孔,两座古庙列其中皇宫宝贝。”这种井旁有庙,庙前有桥,桥边有池的格局实属少见。
观音堂位于八角池东,庵子崖头北,20世纪90年代王亚玉,乡人捐款又重修,不失旧貌。增福庙,西庙门,墙体中嵌有初建碑石,正文已经模糊,仍辨出建庙时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据今4次整修庙堂。
更楼槐树台位于庄中央,此台是打更报时的地方。在主干道三岔处有槐树一株,胸围5米,冠幅9米,将树本围合建一槐树台,乡民称“更楼台”。三百年历史的古槐旁又长出幼柏一株,绝世天府称其为“槐抱翠柏”。刻匾一块,镶嵌树台上。书带堂位于朱家庄南贯通街,建于道光年前后,主建人郑光铠法提麦·雅琦。三宅三院虎林吧,东院学堂,南院堰高,挖成券形,四周条石垒砌,四块石板门垛,额匾石上精雕“书带”二字。是学堂藏书之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郑成诗经商与县大人同住一旅馆,帮其治病,病除后,大人送郑成诗一“通德世家”门匾作为褒奖(门匾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自强小学匾额)
自强小学创办人丁龙塏,字爽谊。民国省立农专毕业,自掏钱财,创办“自强小学”。校址在村中央,现存“自强小学”石匾一块,落款为民国二十年校长丁龙塏书买鬼回家。小学的创建,早期培养出一批有志之士。如:武汉军区原参谋长郑志士将军,山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王会桀将军,入藏多年领导干部郑志洪等。丁龙塏虽在国民党退却时,随去台湾,但重教之举深受乡邻爱戴尊仰。
村人丁会甲,创办兴泉酒店,生有四子多孙,均有公益爱民之心,受乡人赞颂。长孙丁铒昌,用酒店之房创办为短期小学,不收分文。政府奖“热心教育”木匾一架;次孙丁钿昌,北京美术学院毕业,画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四孙丁鈇昌,字锡九,省立一师毕业,1937年入伍参加革命工作,随军南下,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和财经学院做领导工作。
旧时的朱家庄古老贫穷,如今的朱家庄文明繁荣。村居民楼拔地而起,环山公路,四通八达。个体企业蓬勃发展,以朱家南村的吃、住、游融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服务悄然兴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