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营业税起征点【高考押题】挑战135分“文言文阅读”极限逆袭(2)【李炳璋考前押题】-提分帝李炳璋

2016-05-30 全部文章 552
【高考押题】挑战135分“文言文阅读”极限逆袭(2)【李炳璋考前押题】-提分帝李炳璋

【高考押题】挑战135分-“文言文阅读”极限逆袭(2)【李炳璋考前押题】
【A组】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C[“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B[“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迪莎·帕塔尼,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D[“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A[“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百姓的尊称。
D[“黔首”并不是“尊称”。]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死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B[“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D[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C[“‘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月兔”,借指月亮。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B[“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C[“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D[“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超能强卫,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中:“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C[“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C[“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B组】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践祚、荣登大宝等。
答案 C
解析 C项“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答案 A
解析 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如“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即“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
答案 C
解析 C项,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所以选C。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大中祥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春秋》”是“五经”之一,全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答案 D
解析 信息混乱。将《春秋》和《左传》的相关信息混淆。
6.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答案 B
解析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符合戏曲说唱古今悲欢离合故事、表演尔虞我诈的斗争的特征,故对应的是“昆曲”。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明显是评书的特点。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中用了两个典故,都与弹琴赏乐有关,因此对应的是“古琴”。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对应的是木偶戏,木偶戏又名“傀儡戏”,是由人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舞台很小,但幕后有很多机关。
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答案 A
解析 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B.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C.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D.诏,指上级给下级的文书或命令。
答案 D
解析 诏金牌师姐,是皇帝给臣子的命令。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长官为刑部尚书。
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超生培欲。
D.“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讲的,例如“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答案 D
解析 “表升迁的词语还有‘出’”错误,“出”指京官外任。
1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答案 A
解析 A项,“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说法错误。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1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答案 A
解析 B项中“总角”也指女童,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C项,“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遂宁二中,表示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D项中“在官府内闭门”错,应该是回家守孝。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20)取字。自称称名,如项羽自称为“籍”;尊称别人称字,即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
B.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朕”,秦以前不论尊卑,人人皆可自称“朕”,如《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C.我国古代纪年、纪月、纪时,皆有特别方法及称谓。有年号纪年法,如“永和九年”;有干支纪年法,如“癸丑”“壬戌”等。朔、望、晦,分别指每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的那一天;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称为五更或五鼓,“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19~21点。
D.古人座次有尊卑之分何孟怀微博,帝面南,臣面北;宾东向,主西向;官位以右为上,坐车一般以左为上。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读能力,需要结合选项说法,逐项分析、判断。C项,“人定”指21~23点。
13.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出阁”在古文中意义丰富。如皇子出就封国,阁臣出任外职,公主下嫁,宫女出嫁。后“出阁”用为女子出嫁的统称。
D.“致仕”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答案 C
解析 公主下嫁,宫女出嫁为“出降”。
14.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传,原指经典和古人解释经文的著作,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因入京师,观太学”中的“太学”指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D.“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七月既望”: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五日。
答案 A
解析 B项,与后代不同。C项,周、商对调。D项为农历十六。
1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是语录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二十四史是纪传体。
B.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C.“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期颐之年”指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指一百岁。
D.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字数的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张贴时,面对欣赏者,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期颐之年’指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指一百岁”说法错误。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耄。”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期颐之人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
16.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因此有不少词汇(成语)的来源与农作物相关,下列对于各词汇(成语)来源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稻谷成熟曰“稔”;古时稻谷多一年一熟,故称一年为“一稔”。
B.“莠”是长得像禾苗的杂草;“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C.“糟糠”是粗劣的酒滓和谷皮;“糟糠之妻”是指粗俗鄙陋的妻子。
D.禾谷抽穗开花曰“秀”;“苗而不秀”是以禾苗成长了却不抽穗开花来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答案 C
解析 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雪姨很忙。《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答案 B
解析 先帝,不能指前朝皇帝。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B.晋侯、秦伯中“侯、伯”,都是指爵位,在中国周代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等爵。
C.长跪是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地放于膝上,称为“正坐”;而箕踞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鸿门宴》中显示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北向,再次为南向,张良西向侍,地位最次。
答案 D
解析 D项“次为北向,再次为南向”理解错误。正确的应该是“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赤壁赋》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答案 B
解析 “既望”是农历每月的十六。
2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贬,即贬官。古代对官员的升降有其特定的称呼,表示升职的有“授”“拜”“除”等,表示降职的有“贬”“谪”“左迁”“黜”等。
B.天宝,是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的实行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C.卒:古代称天子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称士死为“不禄”,称百姓死为“死”,称刑徒死为“崩殂”。
D.赞: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这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一样的。
答案 C
解析 刑徒死为“崩殂”错,“崩殂”指古代皇帝的死亡。
21.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妃嫔媵嫱:指古代王侯的宫妃,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本来是指陪嫁的人,也可成为嫔、嫱。
B.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少牢”,只用羊、猪叫“太牢”。
C.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三更即是子时,相当于现在的当夜23时起到翌日1时止。
答案 B
解析 “太牢”与“少牢”的意思解释反了。
2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D.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中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23.下列各项古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B.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是源自重耳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端午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称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等。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朔”,泛指北方。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
D.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C项,“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错误。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2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古代有王室祀祖的宗庙,士大夫祀祖的家庙,庙不单祭祖,也可敬神。《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庙祝”指的是寺庙中管香火的人。
B.“丁”可表示顺序第四,也是天干第四位。它的意思还很多,如“人丁兴旺”中“丁”指人口,“壮丁”中“丁”指成年男子,“丁忧”中“丁”是遭逢、碰到的意思等等。“庖丁解牛”中“丁”是厨师的名。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所学课文《项羽之死》和《鸿门宴》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D.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答案 C
解析 选项C不正确,应为黄帝时期。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2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唐·王勃《山中》)
B.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宋·吴激《诉衷情》)
C.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D.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唐·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答案 D
解析 解答此题,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D项,“三春”表明是春季;A、B、C项都是秋季。所以选D。
26.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洗马:“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
B.擢: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拔:在原官职上提拔。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C.拜:授予官职。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D.“谥”为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 B
解析 古代官职变迁的术语中,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2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答案 D
解析 D项“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2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B.“迁”,意思是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但有时候也表示降职远调,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和《琵琶行》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甚重,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D.“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在古代又可以表示时间概念,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而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三十。
答案 D
解析 晦日是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
2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答案 C
解析 C项“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错,和亲在周王朝时就已出现。
3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黄基明,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答案 A
解析 应为“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另外“还没有成年”有误,男子20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
【C组】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答案C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答案A
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门生”,汉人称亲受业者为门生,相传受业者为弟子。
答案D
解析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答案C
解析《女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伐”指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立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人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
D.“部伍”指部曲行伍,是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部队。
答案A
解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人。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并称,道家以黄、老为始祖,因此也称道家为黄老。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礼记》,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其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答案B
解析“总角”指的是古人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伐天记 。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答案A
解析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答案C
解析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特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策、令、玺书、教、谕等。
B.迟明,古代用于表示时辰的词语,意思是天亮得比较晚。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各时辰各有其名,诸如平明、质明、平旦、旦明、食时、晡时、黄昏、人定等。
C.移,指调动官职,是平级调动。迁,也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一般指侍从,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句中的“左右”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中,一般作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也可作实词讲,意思是支配,操纵。
答案B
解析迟明,表示时辰的词语,天将亮的时候,不是“天亮得比较晚”;也不是十二时辰之一。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答案 D
解析 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还可以兼称,“太宰文简公”就是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
B.“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还有一个意思是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内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外兄弟。
D.“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时置“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称“刺史”。《醉翁亭记》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
答案 C
解析 《仪礼·丧服》“舅之子”汉郑玄注:“内兄弟也。”《仪礼·士丧礼》:“外兄弟在其南南上。”郑玄注:“外兄弟,异姓有服者也。”孔颖达疏:“谓若舅之子、姑姊妹、从母之子等,皆是有服者也。”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接待外宾等事,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答案 A
解析 礼部的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答案 B
解析 “秩满”是任职期满之意。
【保温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8题。
吴元扆,字君华。太平兴国八年,选尚太宗第四女蔡国公主。
雍熙三年,有事北边,元扆表求试剧郡,命知郓州。逾年召入,寻知河阳。还朝,改鄯州观察使。特诏朝会序班次节度使,奉禄赐予悉增之。再知河阳。淳化五年,秋霖河溢,奔注沟洫,城垒将坏,元扆躬涉泥滓,督工补塞。民多构木树杪以避水,元扆命济以舟楫,设饼饵以食。时澶、陕悉罹水灾,元扆所部赖以获安。
真宗即位,换安州观察使,俄知澶州。咸平三年,转运使刘锡上其治状,诏书嘉奖,迁宁国军留后、知定州。时王超、王继忠领兵逾唐河,与辽人战,元扆度其必败,乃急发州兵护河桥。既而超辈果败,辽人乘之,至桥,见阵兵甚盛,遂引去。考满,吏民诣阙贡马营业税起征点,疏其善政十事,愿借留树碑,表其德政。诏褒之。属岁旱,吏白召巫以土龙请雨。元扆曰:“巫本妖民,龙止兽也,安能格天?惟精诚可以动天。”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澍雨沾洽。
景德三年代归,拜武胜军节度。出知潞州。初,并、代、泽、潞皆分辖戍卒,后并于太原。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大中祥符四年,元扆被疾卒,年五十。赠中书令,谥忠惠。子弟进秩者五人。五年,葬元扆,时上元欲观灯,帝为移次夕。
元扆性谨让,在藩镇有忧民心,待宾佐以礼。喜读《春秋左氏》脉动梦立方,声色狗马,一不介意。所得禄赐,即给亲族孤贫者。将赴徐州,请对言:“臣族属至多,其堪禄仕者皆为表荐,余皆均奉赡之。”公主有乳媪,得入参宫禁,元扆虑其去后妄有请托,白上拒之。真宗深所嘉叹,于帝婿中独称其贤。及殁,甚悼惜之。
(节选自《宋史·吴元扆传》)
1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B.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C.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D.至是/以元扆临镇/遂分领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东封/表求扈从命/祀青帝/礼毕/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答案B
解析“至是”,到这时,不能拆开,排除A、C两项;“遂分领七州军戎事”的主语为“元扆”,“委元扆专总之”的主语是朝廷,排除D项。
18.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的封号,公主封号命名常用封国名、郡县名和褒义词。
B.河阳指黄河北岸某地区,古代的“河”多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
C.上元本指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
D.《春秋左氏》即《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答案A
解析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封号。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
参考译文:
吴元扆字君华。太平兴国八年,被选中与宋太宗的第四个女儿蔡国公主成亲。
雍熙三年,北边有战事,元扆上表请求任用为剧郡郡守,令他掌管了郓州。第二年命他入朝,不久又掌管河阳。回到朝廷,改任鄯州观察使。又特别诏令他为朝会上排列官员位次的节度使,俸禄赐予全部增加。再次任河阳知州。淳化五年,秋雨不止,河流涨水,奔流注入沟渠,城池营垒将要被毁坏,元扆亲自踏入(进入)泥渣,督促工匠填补堵塞。百姓多在树梢上架木造屋来避水,元扆命令用船载他们渡水,安排饼子给他们吃。当时澶、陕二地都遭受水灾。元扆所管辖的地方依赖他都获得了安宁。
宋真宗即位,(元扆)改任安州观察使,不久掌管澶州。咸平三年,转运使刘锡把元扆施政的成绩上奏给朝廷,皇帝下诏书嘉奖元扆,他升为宁国军留后,掌管定州。当时王超、王继忠带兵越过唐河,和辽人作战,元扆估计他们必定失败,于是紧急调发定州军队保护河桥。不久,王超那些人果然失败,辽人乘胜到了桥边,见到当地的宋军布置了很多士兵,就率军退回了。任朝(考核期)已满,官民们到朝廷进贡马,上疏他良好政绩的十件事,希望继续留用他,为他树碑,表彰他的德政。皇帝下诏褒奖了他。恰好这一年大旱,官吏告诉他要叫巫师用土龙求雨。元扆说:“巫师本是妖民,龙只是兽,哪里能够推究天意?只有用至诚可以来打动天。”于是集结道士设祭坛,清洁斋戒三天,经百拜祈祷,下了及时雨,且雨水充沛。
景德三年别人代任回朝,被授予武胜军节度。又外调掌管潞州。起初,并、代、泽、潞等州都分管辖戍边士卒,后来全归并太原。到这时,因元扆镇守此镇,就分管七州军戎事,委派元扆专权总揽军事。皇帝到东边泰山封禅,他上表请求随从,命令他祭祀青帝。礼完,他被加官检校太傅、掌管徐州。大中祥符四年,元扆遭遇疾病死去,年五十。赠官中书令,谥号忠惠。子弟中晋升官职,增加俸禄的人五个。(景德)五年,安葬元扆,当时元宵节要观灯,皇帝为此移到了第二天晚上。
元扆性情谨慎谦让,在藩镇时有忧民之心,以礼对待手下的谋士属官。他喜读《春秋左氏》,声色狗马,全不在意。所得的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家族中孤苦贫寒的人。将要到徐州时,请求说:“我的同族亲属很多,那些能够拿俸禄当官的都被上表推荐了,其余的都由我侍奉赡养他们。”公主有个乳母,能够进入皇宫参见皇帝妃子等,元扆怕她离开后会随意请求,告诉皇上拒绝她。真宗对他很赞赏,在帝婿中唯独称他贤能。等到他死了,很是痛惜深切悼念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孟照国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着兜鍪处,颠发尽秃。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答案D
解析 由句意可知,“三月始得就田”的主语不是“使臣”,排除A、B。“三月就田”“七月刈草”对应,不可拆分,排除C项,故答案为D。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正统为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这里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答案B
解析元朝以后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阯为小吏。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为御史。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与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居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么敢面对敌人而退缩呢?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晋级一等。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时,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三分之一的大同居民为兵员,亨信上奏制止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轻扫商户宝,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皇上派遣官员测量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以外,都征税五升。罗亨信说:“文皇帝时,诏令边防军队尽力垦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如今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塞上各支军队,防卫边疆劳苦,没有其他生计,只有从事田耕。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开次割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人民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专注于收粮食,不知道民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边关谁来守?”皇帝采纳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不这样做,恐怕贻留大患。”兵部议论,废置不用。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争而出联通炫铃官网。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人杀头。”又与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们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徘徊一会离开了。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各城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正在那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戴头盔之处,头发全秃光。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已经七十四岁了,他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回去八年后,死在家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李炳璋在此提前预祝同学们2017年高考,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高考研究专家李炳璋微信:824135830
中国高考复读逆袭总群,官方QQ群:461858561
学生励志馆官方QQ群
中国高考学习交流总群②
群号:153992184
【周知】
应抚顺广大家长需求,李炳璋2017年1-5人精品小班上线了!
七年级:数学、英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其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月考、期中、期末逆袭冲刺!)
八年级:数学、英语、语文、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其中,地理、生物为结业考试,结业考试成绩将计入中考总分里!)
九年级: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政治、历史
高一: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高二: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高三:综合逆袭冲刺班、专项逆袭提升班
详情请加微信824135830,进行咨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