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粗口dj下载【视频】柘城“七台八景”是什么地方?你知道吗?-柘城真有味

2020-07-09 全部文章 337

【视频】柘城“七台八景”是什么地方?你知道吗?-柘城真有味


作为一个柘城人,你不应该没听过“七台八景”吧。但是你真的知道柘城历史上的“七台八景”是哪七台、哪八景吗?“七台八景”(一)吴起台——起台镇
吴起台位于县城东15公里起台镇人民政府驻地。该村有一土丘,高3尺余,是春秋时魏国大将吴起东征时的点将台。旧县志载:“吴起台,城东三十里,上有起台寺,相传为吴起行兵处。”据传在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率兵东征伐齐,在此安营扎寨。齐派无盐娘娘带兵迎战,正在两军对垒之时,忽报吴母病故。按当时礼仪,吴起理应回家治丧,但他以国事为重,急令筑台祭奠老母。随后,他身穿白甲,腰束麻缕,乘坐白龙战马前去杀敌,一战大捷,凯旋而归。吴起死后,当地人们敬其忠孝双全之义举,建庙塑像祭祀。佛教传入中国后,该庙改为“吴起台寺”,亦称吴起台。明清时期,吴起台寺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寺内住有僧人数十名,常年香烟缭绕,钟声不断。院内松柏林立,风景幽雅,是我县古代的风景名胜之一。可惜该寺院在解放后被毁,现寺址存有残碑碎瓦。
“七台八景”(二)升仙台——远襄镇
升仙台又称老君堂遗址,位于城北13公里的远襄镇老君堂村东。该遗址现有一大土丘。相传,道教始祖老君李耳曾在此讲学传道,随后腾云驾雾而去,故名升仙台。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升仙台,城北二十里,相传老子讲道于此,上有白云寺。”升仙台原高大如山,夯土筑台。后在台上建老君庙数10间,建设规模宏达,建筑风格独特,院内松柏林立,是当时柘城县城以北的一处胜景,被列为柘城县“七台八景”之一。可惜此台在文革时被毁,现为一片废地。 升仙台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当地群众自发重建老君祠堂,敬仰老子之风,日趋兴盛。
“七台八景”(三)明皇台——洪恩乡
明皇台位于县城东南12.5公里的洪恩乡明台寺村。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演兵,后人筑台建寺留念。因玄宗谥号明皇帝吉斯霍华德,故曰明皇台寺,简称明皇台。旧县志载:“明皇台,城东南三十里,上有寺,相传唐玄宗驻军处粗口dj下载。”该台高于周围地表1米,南北长80米、东西宽60米。台上原有庙宇数十间,占地100亩,僧人数十名,院内苍松翠柏林立,是这一带较为有名的寺院。寺院建筑现已不复存在,但有关明皇台的传说却依然在民间流传。现在,当地群众自发筹款,在明皇台旧址上建造了庙宇,每逢庙会,便招来周边乡(镇)的商人到此赶会,促进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 古人有诗咏明皇台云: 桃李枝秾二月天,蹊花邀我寺门前。高僧习静空潭曲,野客徐行落日边。 鸟啭松间千语巧,月升塔顶一轮圆。童颜可驻参仙诀,药灶烧丹火正燃。
“七台八景”(四)歇鹤台——锦鸡台
歇鹤台位于旧城内。就是现在的榕湖南侧。相传老子乘鹤空游时曾在此歇息,故称歇鹤台,即现在的锦鸡园。《柘城县志》对歇鹤台的记载不多,只留下古诗二首,其中王培有诗云: 城北新秋水色空,青蒲丛畔数茎红。 净香生出游人旷,鱼戏东南叶叶风。 仙人骑鹤几年来,城上空留吊古台。 祗为登临高士少,年年风月碧荷开。
“七台八景”(五)青岗台——胡襄镇
青岗台又叫青龙寺,是古代民间祈雨祭祀老龙王的庙宇。该台位于县城东15公里胡襄镇老龙崮堆村。相传夏朝寒浞之子再,曾在此筑高台,称弄闹台。后在台上建老龙寺,敬龙王爷。每逢古会或干旱,万民焚香,常有青蛇出洞,传为青龙下凡救济万民,故名青龙寺。旧县志载:“青岗台在城东三十里,高四丈余,上有寺。”原寺院建在高台上,上有房屋数十间,前后三节大院,建设规模较大,院内苍松翠柏林立。建国初期寺院被毁,现存遗址上是广阔的田地。当地村民自发在遗址上建有小庙3间。
“七台八景”(六)楚王台——慈圣镇
县城西北12.5公里,慈圣镇后台村与韩相鲁之间有一土丘,为楚王台。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曾在此筑台观演兵马,故名楚王台山铝吧。旧县志载:“楚王台,城西北二十五里。相传项羽筑之演马,故名。” 古人有诗咏楚王台曰: 我爱楚台月,清光知几许爱鹤失众?娟娟分外明,户户闻砧杵。
“七台八景”(七)凤凰台——伯岗乡
凤凰台又称宝台庙,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的伯岗乡北王庄村。传说每逢庙会即有众多锦衣少女前来朝香,惊动凤凰翩翩飞来,与之媲美,故曰凤凰台。旧县志载:“凤凰台在城西三十五里,上有庙,亦名宝台。台高四、五丈,遥望巍然耸峙,钟声佛火,自昔称盛。”可见古时凤凰台规模之大,香火之盛。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庙址被挖聂曦,现仅存直径约10余米、高5米的台面,上有两间群众自发建造的庙宇。 近年来,伯岗乡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将三月二十八日定为宝台庙庙会,引来当地和邻县商人进行商品贸易,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下面是关于“七台八景”的“八景”介绍:(八)柘沟春水
柘沟春水——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原址在今北关大街中段农业局家属院附近。《太平寰宇记》载:“汉柘县以邑有柘沟也。”《柘城旧志》也说:“柘沟春水在旧城内,环朱襄王庙流”男生爱的学府。该水古时长年清沏,每到春天,桃柳夹岸,燕舞鸥游、锦鳞可数,青蒲白笋,竞相争茂。当此阳春烟景,历任知县多来此设宴畅饮,观景娱乐,许多文人留下诗篇。有诗云:
柘沟春水柳如烟,四面堤高积翠莲。
每向城头频极目,半篙新绿打鱼船。
(九)白塔晓钟
白塔晓钟——据考:白塔寺在今祥和巷中段路北处。旧县志载:“宋朝大观四年(公元 1111年)僧会朗于旧城东南角建立寺院。”寺内建一塔,塔身皆白釉砖,塔顶为八角彩色琉璃瓦,名白塔,寺随塔名。称白塔寺。寺内悬一巨钟,僧晨击之。声环全城,万家皆晓,故有白塔晓钟之景观。后人有诗为证:
巍然白塔傍高城,插汉冲霄耀眼明。
忽闻钟声寝晓出,万家尘梦一时清。
(十)牛斗雪霁
牛斗雪霁——县城北 7.5公里处有牛城集,村里有一土丘,该处古为磨盘山。传说每当数九隆冬,大雪封门,常有两只金牛到此嬉戏追逐,进行角斗,故改名牛斗山中八楼。每当大雪初雾,红裹素装,四方豪富,踏银踩玉,牵着斗牛到此角斗陈海波简历,赏雪玩景,热闹非凡,故牛斗雪霁为柘城八景之一。后有诗为证:
牛斗城畔独盘垣,怀古情深带雪看。
玉立岗峦新霁后,无边风月射人寒。
具体内容请看本公众号关于牛城乡的传说
(十一)砖桥古渡
这个,小编就不多说了吧,还是直接看视频吧

砖桥集在县城东南8公里,惠济河北岸。此地古为小南集,曾名宋家屯。相传,上古时候河上修有简易砖桥,后逢暴风骤雨,河水猛涨,将桥冲塌,仅剩三砖拱立河心。一日半夜子时,有一白发老翁,倒骑毛驴闭目而过,后人传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此倒骑毛驴过三砖,遂有砖桥古渡之说。
旧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3年)宋姓重修宋家屯五孔砖桥,该桥建造精美,俊巧玲珑,恰似长虹卧波,又如巨龙出水,行人登桥四望,风景万千,故为柘城八景之一。有诗云:
波涛汹涌正漫漫,游子空悲行路难。
赖有砖桥横古渡,时骑瘦马看安澜肉松蓉。(十二)心闷暮鼓
县城西5公里处有心闷寺。相传,上古时候该处为某部落酋长之住地,酋长死,后人筑寺纪念,名曰肇庆寺。唐肃宗时(公元 756——761年)睢阳(今商丘)被叛贼尹子奇围困校园甜心派,肃宗派河南节度使张镐从陈州(今淮阳)率兵救援,夜宿此寺。适逢大雨,河水猛涨,桥被冲断(今关桥)无法渡河。张镐心急纳闷,一夜之间须发尽白。巧值西南大风,他急中生智,披袍挂甲,擂鼓鸣锣,声传睢阳,贼兵疑为援兵到来,当即撤退,故有心闷暮鼓之说。原肇庆寺亦改名心闷寺。寺址尚有大白果树一棵。古人诗曰:
极目望旌旗,终霄不成寐。
城头暮鼓催,缥渺天戈坠。
(十三)楚台望月
县城西北 12.5公里,慈圣镇所辖韩相鲁与后台之间有一土丘。据传,此高台为楚霸王驻军点兵之台,名楚台。东汉王嫱,即王昭君(原籍湖北兴山县宝坪村人)在去北国和藩时路径此台。她登台焚香,衷心祭祖,时值秋风萧瑟,月光如银,无限乡思,姜贞羽紫纤于怀,这便是留传至今的楚台望月。有诗为证:
登临犹认楚王台,无复当年歌舞来。
明月不知人已去,蟾宫依旧傍云开。
(十四)远襄晴岚
远襄晴岚——县城北15公里处有远襄集,为远襄乡人民政府驻地。相传,西周伯封舜之后裔远襄王于此,故得村名。远襄王酷爱奇花异草,他前后庭院广植花木。每当雨后天晴之时坏男花园,百花斗艳,芳香四溢,王即邀朋请友,来此赏花,故得其名。古人诗曰:
兴来何处觅芬芳,景物清幽说远襄。
最是雨余晴色好,风吹十里百花香。
(十五)霸岗烟柳
伯岗镇的伯岗集南门里有一土丘,相传为楚霸王屯兵、点将处。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退军霸岗。汉军追急,在楚军无计御敌之时,忽然刮起暴风,风吹柳絮,满天飘舞,如烟如雾,障人耳目,双方无法交锋,汉军只得鸣锣息鼓,楚军幸免一场惨败,故得霸岗烟柳之说。古人诗曰:
八千子弟不还乡,逐鹿伊谁佐霸王。
绝代雄图随逝水,只余烟柳满高岗。


怎么样?柘城的七台八景你知道多少呢?
是不是不知道大柘城还有这段历史呢?
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呢。
关注柘城真有味
了解家乡!关注柘城!转发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