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连载丨乐都社火—气魄雄伟的《龙舞》-乐都在线

2019-03-30 全部文章 439

李亚倩连载丨乐都社火—气魄雄伟的《龙舞》-乐都在线

李亚倩


乐都信息服务平台,点此自助发布便民信息
招聘
居然之家乐都店招聘图片美工一名,要求熟练掌握各类办公及设计软件,工作踏实有上进心,年龄不超过35岁,待遇面谈!
联系电话:15597227555气魄雄伟的《龙舞》
《龙舞》是各村社火中均能见到的一个节目。“龙”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它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是吉祥雄伟的象征,在古代,人们想像它有一种呼云唤雨、去灾除疫的力量,故而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龙舞》的起源,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海里的龙王身患重病,屡治不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到人间碰碰运气,看看是否有妙手回春之人。于是变为一老翁到人间求医讨药。经数十个医生望闻问切,均未诊清病情。但最后遇到的一位医生治好了他的病。这位医生在号了老翁的脉之后觉得蹊跷,说老翁的脉像似不同于凡人,老翁只好承认自己是海里的龙王,并说他的腰间痛痒不已,且日益为笃。这位医生说只有他显出龙身,才能诊清病情。龙本不能让凡人看见,但龙王为治病计,乃答应医生的要求。他们约定好时日,这位医生来到海边,龙显出头来,医生从龙头开始检查,龙陆续露出后面的龙身,当检查到腰间时,竟发现一片龙鳞中藏着一条蜈蚣,他取出蜈蚣,并在蜈蚣藏身处及周边敷了些药,龙王的病即痊愈了。龙王为了对这位凡间名医表达拳拳之谢意,乃告诉医生回家之后,按今日他显形的模样扎一个龙形,每年挥舞,就能保他的家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此人间便有了《龙舞》。但各地《龙舞》的龙尾不相同,因为医生未能看清龙尾的模样,人们只好模仿鱼尾扎成龙尾。所以今天《龙舞》中的龙头都是相同的,而龙尾则不相同,一种是分杈的,和鱼尾相同;一种是不分杈的,和泥鳅尾一样。

《龙舞》流传历史悠久。据《音乐知识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记载,《龙舞》最早出现于《清角》(黄帝在泰山召开部落联合酋长会议时所作的一部大型歌舞,后人称为“天乐”)。其后当发生旱灾,影响五谷生长时,人们便舞龙求雨,以解除干旱,满足人民的意愿。到了汉代,《龙舞》就更盛行了。在《后汉书?礼仪志》注中,记载着当时人们在举行祈雨等祭祀仪式时,壮年、儿童和老人,穿着各色彩衣,舞起长达数丈的青、赤、黄、黑等各色大龙。可以想见其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东汉人张衡《西京赋》中,在记述汉代包括歌舞、杂技、幻术等在内的“百戏”表演的内容中,则对《龙舞》作了形象的描绘:“海鳞变而成龙,壮蜿蜿以蝹蝹。”这是一段“鱼龙变化”的精彩表演(即“鱼龙曼延”之戏),在一阵“鱼舞”表演之后,出现了“激水化雾”(可能是一种幻术表演)的场面,忽而“鱼舞”变成飞腾回翔的《龙舞》。宋代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描述元宵节的灯火像春风吹开了千树繁花,漫天烟火似繁星洒落,还有那“香满路”的“宝马雕车”,管弦之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以及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曼延的“社火”百戏的盛况。明清之时,各地灯节舞龙的风俗更盛。有诗曰:“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蟠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灯(龙珠)。”这里生动地描述了人民群众在灯节舞龙的盛况。

《龙舞》在龙珠(引龙者所持带木柄的彩绸扎成的“宝珠”)和每节龙身内点燃蜡烛的称为“龙灯”,不点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详而言之,《龙舞》有《龙灯》《布龙》《草龙》《段龙》《百叶龙》《板凳龙》《纸龙》《香龙》《星子龙》《鲤鱼龙》《牛龙》《罗汉龙》《花篮龙》《断头龙》等多达几十种。
根据《历代咏青诗选》(赵宗福选注)中高适《九曲词》(三首)题解,乐都在唐代时已经有了《狮舞》,那么起源早于《狮舞》,并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龙舞》,在乐都的出现应当不晚于唐代(当然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龙舞》是乐都社火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有些人口较少的村庄,社火阵容相对要小一些,但只要出演社火,就一定有《龙舞》这个节目。
乐都《龙舞》属于布龙。一般用竹、木、彩纸、铁丝等扎制而成,五节至十余节不等,但以单数居多。由于每节之间用彩色绸布相连,每节下面装有木柄,舞者手持木柄挥舞,加之节内不燃蜡烛,就更便于挥舞。《龙舞》一般都出演两条龙,分黄龙和青龙。民间传说黄龙代表着主管国事的人间帝王,青龙象征着主管风雨的海龙王,简而言之,挥黄龙祈国泰民安万事亨通,舞青龙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种不太普遍的说法是双龙对舞与宋代开国事有关,代表着“双龙治世”,即黄龙代表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长,青龙代表其弟宋太宗为次。乐都南北二山十年九旱,那里的人们多信奉黑龙王,为表达祈求雨水的虔心,耍社火时只出一条青龙。但也有一些反常的情况,如岗沟镇汤官营村不耍青龙,说是一耍青龙就遭雹灾;而与之相临的东岗子村不耍黄龙,说是一耍黄龙即遭旱灾。这可能是曾经某一年汤官营耍了青龙反遭雹灾,而东岗子耍了黄龙却遇旱灾,从此汤官营就不敢耍青龙,而东岗子则不敢舞黄龙了,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村风民俗了。

《龙舞》表演时由一人持龙头,其他人持龙身,在龙头前有一武生持带有木柄的龙珠,引龙捕捉,逗龙戏舞,称为“戏龙珠”。《龙舞》有“双龙戏珠”“蛟龙出海”“双跳龙门”“鲤鱼跳龙门”等多种花样。其基本步伐有五步一摆头的游龙步、碎步快跑的飞龙步和三步一摆头的腾云步。还有“八式路线”,即圆场、搭门、舔龙和穿花、换向“8”字四门、盘花、对盘、游龙、谢场。圆场即双龙反向沿场边各绕半圈,合起来就是一圈,故称圆场。然后龙首并排,准备搭门。搭门即双龙并排,龙首看齐,进三步,退三步,以示报幕,然后左右摆动,准备舔龙和穿花。舔龙和穿花时,青龙为次,理当先舔,即掉转龙头,以龙口对黄龙,自龙首依次舔到龙尾,紧接着从龙尾开始往前穿花,扭转复位。紧接着黄龙重复一遍。换向“8”字四门即用飞龙步先转横“8”字,再换向跑竖“8”字。盘花即双龙在圆场之后尾随盘绕造型,其中黄龙龙头高昂,一般为顺时针方向进,逆时针方向出。对盘即双龙左右盘花造型,方向相对。游龙有两种形式,一是双龙尾随步“S”路线,二是相对游转。谢场即双龙绕场一周,步“S”路线,退场。单龙的挥舞也仿照这“八式”路线进行。《龙舞》在“过街”表演时无音乐伴奏,在“坐场”表演时则以锣鼓伴奏。

在打击乐锣鼓的伴奏下,气魄雄伟的《龙舞》出场了。快看,那龙头十分壮观,口内红珠闪烁,颔下龙须飘飘,周身龙鳞闪闪。在龙珠的引逗下,龙上下起伏,摇头摆尾,一副千方百计地要抢珠的模样,把那盘、翻、滚、游、跳、戏、咬、抓、踏等多种姿态和动作演绎得淋漓尽致。《龙舞》在达到高潮时,在急如雨点、震撼魂魄的锣韵鼓声中,那巨龙时而掠地而过,时而伸展腰身昂首万里长空,时而缠绕盘卧雄视观众,时而腾空而起劲翻狂舞……看着舞龙者雄风阵势如春潮汹涌卷过湟水谷地,看着舞龙者粗犷豪迈的阳刚之气和洒脱不羁的勃勃豪气,任谁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心灵会为之净化,精神则因此升华。
作者简介
茹孝宏,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海东市文联委员,海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海东市乐都区作家协会主席,海东市乐都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主席。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环渤海作家报》《内蒙古日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青年报》《青海广播电视报》《西宁晚报》《青海湖》《青海作家》《雪莲》《青海文化》《文坛瞭望》《群文天地》《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东方散文》《中国散文家》《中国土族》《天涯诗刊》《文学教育》《新作家》《方岩》《萨尔图》《同心》《金银滩》《金世界》《高大陆》《河湟》《河州》等报刊发表文艺类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生命本色》《凤凰坐骑》和文化专著《乐都社火集锦》《乐都文化艺术述略》。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发表于《青海师专学报》的文学语言教研论文《对中学修辞教学的几点意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曾获省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度青海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省政府第六届文艺创作奖、中国散文华表奖、海东市首届文艺创作奖、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艺人才)称号等荣誉。

来源:作者茹孝宏授权发布
▋法律顾问:青海闻通律师事务所李长鸿 电话13997301373
往期精彩回顾
这家火爆全国的网红店终于来乐都啦,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大胆!海东一男子酒驾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连载丨乐都社火—潇洒风光的《高跷》
乐都便民服务信息大全(12月27日更新)招聘、求职、房屋出售···
好机会!乐都这家公司开始招人了!找工作的赶紧来!
乐都在线
微信ID:leduzaixian
广告合作15597553666
投稿、爆料、吐槽 请加
小编微信L7035-Z7305
长按二维码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