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李亚倩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李亚倩追寻红军之路,武平县八景之——万安石径云梯-文化武平

2019-04-17 全部文章 638

李亚倩追寻红军之路,武平县八景之——万安石径云梯-文化武平

李亚倩
▊寻迹武平:
石径岭与登云亭
文|谢观光
我读史之余,欣赏古诗。明代汀州知府刘焘的《石径云梯》勾起我心中的回忆,使我感慨万千。诗曰:“迭嶂重岗断复连,岧峣嵬际出层巅。遥闻猿啸苍烟里,仰见人行白日边。岂必东山能小鲁,来临华岳若登天。游人仰望知何处,目极阑干路八千”。
为领会古诗的意境和韵味,体验石径岭的雄姿,欣赏“石径云梯”的美景,我们一行三人又一次来到石径岭。

石径岭,古称石峎岭,又名云梯山。高近千米。位于武平县城西北万安地域。系武平八景之一。这里峰峦叠翠,高耸入云,巍巍绝壁,险峻雄奇。山连武夷山南麓,由吊云寨横而来,气势磅礴,巍峨壮观。正如明代汀州知府刘焘诗句所云:“迭嶂重岗断复连,岧峣嵬际出层巅” “游人仰望知何处,目极阑干路八千”。
石径岭险峻可扼。昔时,这里是通往江西官道上的石径岭塘。(《志》载民国以前武平没有驿站,只有塘铺,如三角铺,石径岭塘)。一条隘前七百余级,隘后五百余级,共一千余级之字形的石砌古道,苔痕斑斑,蜿蜒曲折而上,直通隘口。这“石径梯悬绝攀附”(清代汀州太守王廷抡诗)、“高悬多被白云濛”(明代教谕王銮诗)的险隘,高入云端,是三省通衢的必由之路,民国《武平县志》载:“石路千余级,为通江西要道,险峻可扼”。古代官吏客商以及“盐上米下”的挑夫们,都取此唯一的官道行走。留下了无数古人的足印,演绎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石径岭隘口处有座登云亭,(古时又称“登云庵”)这里更是群山环抱,古木参天,莺歌燕舞,风光旖旎。清代知县刘昈诗句云:“柳外莺声时送响,松边鹿队自相喧”;明代知县孙勋又云:“九重应在彤云里,”“曙色岚光翠欲连。”真实地描述了“登云亭,燕呢喃,莺啼花卉醉,枫叶衬花繁。”的美景。正如明代教谕王銮诗句所云:“遥看浑似画图中”。亭前山涧,泉水叮当,传说这是观音菩萨的净瓶之水,甘甜、凉爽,行人无不喝个痛快;远处丛林中有一瀑布倾泻山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花四溅,像珍珠跳跃,似玉屑飞飘,犹如神仙撒洒玑珠的美妙景象。亭内供奉观音佛母,她安祥坐在莲花座上,“慈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慧日破诸暗,普明照世间”。左手捧净瓶,右手拿杨枝,真是“瓶中甘露常洒遍;手中杨枝不计秋”。人们走进佛堂,肃然起敬,面对观音菩萨,都双手十合,祈祐一生平安。走出门口,发现寺庙已经重修,雪白的墙身,屋顶盖着琉璃瓦,旁边还建有客堂、餐厅、厨房等,以方便来客歇息、就餐。但是,条石做成的大门和门额上斑驳沧桑的红紫石石额,还保存了昔时“登云庵”的文物古貌。红紫石额雕“云梯山”三个大字,工工整整,刚劲有力,模糊的矿绿色阴雕字显得风貌依旧。门上有两副对联:“云峰崛曲崎岖路,梯度艰辛来往人”,“石径有尘风自扫;云梯无跡月常升”。显然第二联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富有哲理,一看便知是古时留下的佳联。据说,此联第二句,原来是“青天无路云为梯”,是后来社会上的文人墨客把它改成“云梯无跡月常升”的。以后此联又作适当修改,把“扫”字改为“拂”,似乎更为儒雅,但我认为“拂”字有不合平仄之嫌;还把“常”字改为“恒”(永远)字。这字改得好,既合律,又妥贴。经众多文人反复推敲修改的“石径有尘风自扫;云梯无跡月恒升”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云梯山险峻、明丽的醉人景象。
我们来到前坪隘口。看到险隘,看到完好而长满绿苔的石阶,仿佛又见到九十年前朱德军长在这里指挥战斗的情景: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八一”南昌起义军2500多人,一路急行军,在武平青云山伏击战及西门阻击战取得胜利后,迅速向江西转移,途径石径岭,但这军事咽喉却被东留土匪何四妹占踞,妄图阻止起义军前进。这时,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朱德军长突然站在队伍前,一面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警卫排小分队在悬崖峭壁处攀藤而上,从山峎走横壁到隘口,出其不意地从敌人侧后发起进攻,当场击毙匪首何四妹,余匪见匪首中弹身亡,亡命溃逃。朱德军长威武地站在断壁前,手掂驳壳枪,指挥后续部队胜利通过隘口。并迅速经东留进入赣南山区,与毛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正是:铁流勇突过隘口,朱德智取美名扬。
亭午,我们带着收获和喜悦,满载而归。
图|来源于网络
投稿 · 联系:18039832196@163.com
美文|趣闻|历史|民俗
本期编辑 | 刘洁

相关文章